• 热点问题
  • 土壤与作物
  • 地理科学
  •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 湿地科学

3.黑土水土流失

张兴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黑土农业生态过程与机理

3.1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

3.1.1 水土流失面积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区域之一,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7.59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6.79%。其中内蒙古自治区9.55万km2,黑龙江省11.52万km2,吉林省3.11万km2,辽宁省3.41万km2。以水蚀为主,其中东北黑土区水蚀面积17.70万km2,占总面积的17.2%,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8.86万km2,内蒙古东部有4.04万km2,辽宁省有3.07万km2,吉林省较少,仅1.73万km2,均以轻度侵蚀为主。

3.1.2 沟道侵蚀

水土流失除面蚀外,水蚀区还包括沟道侵。东北黑土区还是我国沟道侵蚀最严重区域之一。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公告》(2013年),东北黑土区大于100 m的侵蚀沟道共计295663条,东北黑土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侵蚀沟分布详见表1。

表1 东北4省区侵蚀沟数量、面积、密度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
侵蚀沟(条) 115535 62978 47193 69957
侵蚀沟面积(km2) 928.99 373.71 198.61 2147.11
沟壑密度(km/km2) 0.12 0.13 0.17 0.38

东北黑土区主要有7个全国水土保持二级区,侵蚀沟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完达山山地丘陵区、漫川漫岗区、大兴安岭东坡丘陵沟壑区,占侵蚀沟总量的82.6%,这些区域均为东北农作区,粮食的主产区,见表2。

表2 东北黑土区7个二级水土保持区侵蚀沟数量

分区 侵蚀沟(条) 侵蚀沟面积(km2) 沟壑密度(km/km2)
长白山完达山山地丘陵区 120670 669.19 0.14
东北漫川漫岗区 61818 563.91 0.14
大兴安岭东坡丘陵沟壑区 61677 1369.60 0.56
辽宁环渤海山地丘陵区 25916 138.50 0.18
大小兴安岭山地区 20029 469.01 0.08
呼伦贝尔高平原区 5306 436.92 0.36
松辽风沙区 247 1.29
3.2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诱因和特征

3.2.1 水土流失诱因

(1)土地利用的改变是导致水土流失发生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2)夏季单峰集中降雨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冻融作用加速了黑土的侵蚀
(4)长坡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5)顺坡或斜坡垄作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人为因素
(6)土壤分层及微地貌波状起伏造成沟蚀严重

3.2.2 水土流失特征

(1)多种侵蚀沟外引力耦合互作
(2)面蚀伴随着沟蚀


3.3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危害

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东北农业呈现快速发展,易农的土地开发殆尽。尤其是近些年,为了建设东北商品粮基地,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东北将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后备资源仍在不断被开垦,河漫滩被开垦为水田,低山丘陵被开垦为旱田,耕地仍继续向山顶和河漫滩挺近。林业产业从无到有,曾经生产占全国52%的林产品,东北森林被过渡砍伐,现原始森林所剩无几,更有甚者部分山地将灌木也砍伐殆尽,成为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荒山,秃山。农田中占60%的坡耕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较少。

2005年起历时3年的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暨生态安全科学考察,系统收集和整理了历时数据和研究成果,总结得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仍在发展之中,面积不断扩大,但速度减缓;强度增加,黑土层变薄,以面蚀为主;侵蚀沟的数量在增加,沟道继续扩展,向大沟方向发展;土壤养分下降;河流泥沙缓慢增加。”的发展趋势结论,得到了专家和国家的认可,并形成共识。即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不但对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伤害,且这种危害呈发展的态势,是不能回避急需解决的问题。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最直观的表象是黑土层被剥离变薄,部分黑土层消失,另一表观是土地支离破碎,部分耕地消失。其危害为加剧黑土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难以持续,威胁着东北商品粮基地,最终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黑土层变薄
(2)沟道侵蚀
(3)宝贵的黑土资源面积在减少
(4)黑土质量在下降
(5)黑土地生产力下降
3.4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黑土区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8.64万km2。然而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水土流失无论是水土流失面积还是侵蚀强度仍呈增加的发展趋势。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24292.4 km2增加到2000年的45106.5 km2,年均增加的水土流失面积416.3 km2,远大于治理的速度,中度、强度侵蚀的增长速度较快。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的水蚀面积已达40998.9 km2,也呈增加的发展趋势。如额尔古纳市水蚀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35.3 km2增长到2699.8 km2

当前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建设可概括为国家充分重视,投资力度不断加强,治理面积增加,成效显著。但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比重仍较小,另外因东北水土流失仍呈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治理;另一方面又有新形成的侵蚀区,使得治理成效难以充分展现,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建设任重道远。

不断完善中……

土壤与作物

《土壤与作物》(Soil and Crop)(ISSN: 2095-2961,CN: 23-1580/S)创刊于2012年3月,季刊,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是我国又一个有关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土壤与作物》将认真贯彻“双百”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旨在介绍土壤与作物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土壤管理的优化和农田生产力的持续提升,为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区域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在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实用性上体现出刊物的特色。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ISSN: 1000-0690,CN: 22-1124/P)创刊于1981年,月刊,中科院图书情报出版委员会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被地理学界评为3大核心期刊之一,荣获2000年中国地理优秀期刊奖。

《地理科学》作为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主要介绍我国地理学及各分支学科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地理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和发展地理科学事业。《地理科学》发展定位于精品期刊。支持刊登探索性、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文章力求精悍、精辟,期刊内容广博。重视地理学基础理论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同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论文。刊载地理学与相邻学科及各分支学科的交叉汇合,关注人地关系、人口、资源、环境、能源、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区域发展等热门课题的重大研究成果。同时也支持相对较薄弱的分支学科等,注重区域性和综合性。期刊栏目多样、形式活泼,表现形式富于创新。本刊特色在于"新、精、博、活","促进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以中青年地理学家为主;刊物的大部分版面为全国地理学家使用"。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ISSN: 1002-0063, CN: 22-1174/P)创刊于1991年,双月刊,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和德国施普林格 (Springer) 出版社合作出版,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国际地理期刊。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主要刊登国内外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景观生态学、环境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地图学、遥感及其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原创性论文、研究报道、技术方法、综述、书评等。注重区域性和综合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研究,关注资源、环境、人口、以及全球变化等重大问题。 主要读者对象是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及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



湿地科学

《湿地科学》(Wetland Science)(ISSN: 1002-0063, CN: 22-1174/P)创刊于2003年,双月刊,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湿地专业性学术期刊。

《湿地科学》《湿地科学》发表国内外有关研究湿地形成与演化规律、湿地发生发展规律,湿地演化过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开发、湿地工程建设,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创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